東南網12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據交警部門統計,今年,廈門市海滄區主城區機動車斑馬線禮讓率高達91.3%。而第三方機構考評全市公交車和出租車文明禮讓斑馬線的數據也顯示,本月截至目前斑馬線禮讓率為99.01%,呈上升趨勢。
其實,作為行人,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在那些無交通信號燈控以及學校周邊等路況相對復雜的路段,對上述相關數據的變化,感受會更直觀。如今在廈門,斑馬線前“一慢、一停、一讓”已成多數駕駛人的習慣,禮讓行人蔚然成風。
變化,源于兩方面的努力。其一,宣傳。一段時間以來,當地交管部門推出諸如“禮讓斑馬線·文明不止步”等專項宣傳活動,企事業單位積極響應,并推出行之有效的舉措。其二,法規。已于10月1日實施的《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將散見于各種法律法規的交通違法行為及其罰則再作梳理和突出,并列明舉報有獎、納入信用平臺等確保法條落實的保障措施。
概而言之,廈門一方面用軟的提倡,引導機動車在路權之爭中,對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的行人予以一定照顧,一方面用硬的約束,重申規則意識,強調路權的合理分配。雙管齊下,提升了雙方的通行效率,消除了安全隱患。這也是相關舉措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所在。
不過,大力倡導“車讓人”的同時,“人讓車”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有駕駛人在本地網絡論壇發問:“當機動車禮讓時,行人慢悠悠地過馬路,禮讓得完嗎?”這種疑問得到很多人力挺。實際上,筆者也曾有過尷尬的遭遇:所搭乘的公交車,用了十幾分鐘才通過一個沒有燈控的路口,原因就在于斑馬線上的一群行人,三三兩兩,分批通過。
就此而言,真正意義上的禮讓斑馬線,不能單向度地要求機動車,而應該也包括行人。具體地說,路權優先的前提下,行人被機動車禮讓時,也應快走兩步,迅速通過;反之,則要遵守相應規定,駐足等待機動車順利通行。唯有如此,才能使禮讓進入良性循環。